第一宗:需求不明确之罪
症状: 客户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,比如“做个像淘宝但比它好的App”。
产品经理与客户的对话:
客户:“我要一个按钮,点了之后用户会很开心。”
开发:“‘很开心’具体指什么?弹个动画?发个优惠券?”
客户:“就是那种……感觉!你们是专业的,你们来定义。”
开发:(内心OS:我又不是用户肚子里的蛔虫!)
最终,开发团队基于猜测做了一个“五彩斑斓的黑”的按钮,点击后播放一段掌声。上线后用户反馈:“这App有毛病吧?”
第二宗:过度承诺之罪
症状: 销售为了签单,把月亮都许诺给了客户。
销售:“没问题!AI自动生成代码、区块链存证、元宇宙展示厅,三周内全部搞定!”
开发团队拿到合同后,技术总监当场表演了一个“笑容逐渐消失”的表情包。
最终,团队用“人工智障”模拟AI(后台其实是实习生手动操作),用截图假装区块链,用360度全景图冒充元宇宙,上演了一场大型科技魔术。
第三宗:会议马拉松之罪
症状: 试图用开会来解决“如何减少开会时间”的问题。
一天安排8个会,每个会1小时。开发人员只能在会议的间隙里,抽空写代码。
最经典的会议是“需求评审会”,变成了“产品经理的辩护会”和“程序员的批斗会”。
一个功能开发只需2小时,但为了讨论这个功能的按钮颜色、圆角弧度,开了3次会,总计5小时。
第四宗:薛定谔的截止日期
症状: 项目截止日期既确定又不确定,完全取决于老板/客户何时询问。
周一老板问:“这个功能周五能上线吗?” 项目经理拍胸脯:“没问题!”
周二,客户要求加个新功能,项目经理依然:“没问题!”
到了周五,老板和客户同时来问,项目经理只能祭出终极法宝:“在测试了,在测试了。”(其实开发刚搞定一半)
第五宗:测试,永远的背锅侠
症状: “在我的电脑上是好的!”
测试人员被迫练就“十八般武艺”,包括但不限于:用脚操作手机、同时点击屏幕上十个按钮、在电梯里和地下车库进行网络测试。
第六宗:技术债高利贷
症状: 为了赶工期,代码写得像一坨意大利面,还安慰自己“以后会重构的”。
新来的程序员看前辈代码,仿佛在看天书,注释写着:“此处有魔法,勿动!”
修改一个简单的字体颜色,导致整个页面布局崩溃,因为CSS选择器像蜘蛛网一样相互缠绕。
每次迭代都像是在已经摇摇欲坠的纸牌屋上再叠一层,全团队进入“祈祷模式”,祈求它不要塌。
第七宗:谜之沟通
症状: 各个部门说着不同的语言。
产品经理说:“这个流程要丝滑。” 开发理解为:多加几个加载动画。
运营说:“我们要搞个裂变活动!” 技术理解为:在分享按钮上加个“裂开”的动画效果。
第八宗:盲目追新综合症
症状: 为了技术而技术,不管项目实际需要。
结果,一个只有100个用户访问的内部管理系统,被拆分成20个微服务,部署和维护成本是原来的10倍。
为了用一款号称能“提升效率50%”的新框架,全团队花了两个月学习,结果发现生产力下降了80%。
第九宗:深夜上线,黎明前的黑暗
症状: 坚信半夜上线对用户影响最小。
5分钟后,监控报警响彻办公室,网站500错误。
所有人睡眼惺忪地开始“救火”,一边查日志一边怀疑人生。天亮了,Bug修好了,大家顶着黑眼圈看着日出,相视无言,唯有泪千行。